USB 3.0蝴蝶效应(一)
本文作者:admin
点击:
2010-06-12 00:00
前言:
CES 2010,USB 3.0很夯。笔电与主板厂商力拱USB 3.0,炒作的狠凶;可是英特尔、微软与超威这三尊者,似乎旗不动、风不动,心却不知在动什么?产品的蓝图(Roadmap)纳入究竟在何时,一团雾煞煞。插拔大会似乎又大张旗鼓,可是到英特尔的网站一查再确认(http://www.intel.com/technology/usb/xhcispec.htm),xHCI规格怎么始终还在草案(Draft)阶段,市面上光是NEC的芯片出货量,可能已经有好几百万颗了,这究竟在搞什么鬼,是台面下阴谋还是阳谋,还是另有隐情。
认真将NEC uPD720200来看个仔细儿,它规格上描述的相当清楚,此颗芯片系根据英特尔xHCI 0.95版本,请注意不是1.0版本喔。未来会不会存在着工程变更的风险呢,天知地知您不知我也不知。该芯片是架构在PCI Express x1,若是横量到电源供给,顶多3个端口,而uPD720200支援两个埠。
再往前看,新的Mass Storage规范UASP(USB Attached SCSI Protocol),何时才会完备,OS操作系统何时纳入,也是一团迷雾。目前较为明确讯息是,USB-IF于2010/2/10发布了UASP 1.0版。UASP的实践需要主动控制器驱动程序与装置双方的支持。
一种单绪(Single Thread)的数据交易方式,效率有它的先天限制,即使USB 3.0奋力一搏提高到5Gbps的境地,利用2.4 GHz Core Duo所试验出来的结果也不过是250MB/sec的层次(CPU的使用率约12%)。
那么,UASP又是什么来头呢?这一点有点难说,过去随身碟、外接硬盘等装置所使用的「Mass Storage (Bulk Only Transfer) 」无法完全发挥USB 2.0的性能,更甭说USB 3.0了;而且,完全不符合SCSI架构;讲白了就是无法实现USB 3.0规格中所定义的串流(Stream)传输模式,只好从既有的SCSI架构借东风,那就是ANSI T.10所定义规范的UAS。而UASP就由USB-IF DWG工作小组担当重任来增补,UASP必须能够担负起UAS映像到USB 3.0与USB 2.0上的差异。
远早的SCSI时代就能够执行读写命令顺序优化的处理,USB 3.0仅是利用吸星大法来发挥,能够将多个读写命令同时送往单一的端点,这就是多绪的数据交易方式。这两项法宝也就是旧版Mass Storage的缺陷。
至于UAS以及UASP协议的细节,另辟专文来探讨。总之,采用UASP的主要目的当然就是拉高兴能上的表现。
有两项数据,无妨参考一下。请勿执着于数字,用参考的心态即可。
综观USB 3.0的主要应用标靶相当明确:
其一,TB等级的3.5吋外接式储存媒介需要它,5Gbps的传输带宽才能够表现出它的极速文件传输。当您复制蓝光片的档案时,滋味马上出来。不过,并不会是您梦想中期望的10倍速。
执行基准检验(Benchmark)该是最基本的方法,然而,请勿着迷热恋于测试上的数字,它仅是一项参考指标,指引出了大方向。基准检验程序相当多元,若是时间充裕许可的条件下,多跑一些程序,也不是坏处。不过,消费者实际应用环境上的感受才是真实。
请略留心,若是外接2.5吋硬盘来比较USB 2.0与USB 3.0,USB 3.0性能的震撼度并不强烈;此乃非战之罪,2.5吋硬盘的先天性能,毕竟有它的限界之处。若是,采用会成性能绝对优质SSD固态碟的话,如瀑布般的落差也许就更明显化了。